《调研报告》:提振经济与风险并存的城市消费券
近日,顶象正式发布了《城市消费券安全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针对城市消费券的现状、黑灰产风险做了详细分析,同时针对黑灰产的作弊手段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手段。
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消费券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在疫情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报告》指出疫情以来全国有上百个市县地区,先后实施了超过500轮的消费券计划。
和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的城市消费券在商超、餐饮基础上,进一步向家电、汽车、文体旅等领域拓展,还出现夜间消费、离岛免税等特色消费券。消费券的面值、核销门槛、发放频次等,也不断调整。
从发放规模来看,发放消费券总额小于 5000 万元的地级城市占比最高,约 74%,48%的地级市消费券发放总额占 2018 年当地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不到 0.1%,发放规模与当地财政实力关联较大。
比如合肥发放的消费券,以行业进行划分,名目繁多。有专门针对家政的消费券,也有与当地主导产业汽车相关的汽车消费券,还有健身补贴消费券。根据自身产业特色,海南有专门的离岛免税消费券,青岛针对啤酒节设计了消费券,湖南则发放了夜间消费专场消费券,带动夜经济恢复。
整体来看,发放政府消费券基本上帮助复工复商企业实现了“刺激终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用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进一步增加消费”这一良性循环,推动经济运行重回正轨。
另据《调研报告》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已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截止2022年内(截止7月20日),全国消费券发放规模已大于166亿,预估今年政府总体发放消费券规模会超过200亿。庞大的消费券体量也让政府消费券面临着更多挑战。
城市消费券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消费券确实满足了稳增长与保民生的需要。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者可从中寻找突破口,同时参照自身实际情况和历史实践经验,尽量有针对性地安排实施消费券政策,兼顾稳增长与保民生。
但消费券的频繁发放有可能给财政带来压力,造成通货膨胀,也容易导致企业和消费者滋生惰性,不利于企业竞争力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持久提升。
另一方面,城市消费券的庞大体量也让黑灰产盯上了这个蛋糕。
《调研报告》指出,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多地出现了大量羊毛党,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囤券:有人写程序、开外挂抢券;有人通过虚拟IP地址或虚拟定位,绕开消费券领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有人通过薅羊毛套现获利一套房;有人通过POS机扫码套现20余万。
另外,黑灰产人员通过手机黑卡库、接码平台资源,以每条0.1元左右的价格接收验证码,快速并大批量注册账号抢购。此外,还有一些黑灰产抢券后,还会通过社区和电商平台低价购买别人抢到的消费券。
根据顶象近几个月调查发现,黑灰产通过组建领券群,发布各地信息,引导用户通过作弊的方式更改定位,从而获得当地优惠券。并协同当地商家实现一条从领券、消费、套现等各个环节都非常完善的灰色产业链。套现的主要方式是线上刷单,其中也存在中介跑路不返款,造成大量诈骗案件出现。
而这一过程实际并未给当地经济带来任何刺激,反而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调研报告》指出:“消费券被“羊毛党”投机牟利,不仅破坏市场秩序,还会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更多信息请下载顶象《城市消费券安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