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电商买到假货,请按照这五步操作进行索赔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这一新兴平台进行售假活动。近日,上海宝山警方在“砺剑2024”系列行动中连续侦破了三起涉及“直播带货”的售假案件,涉案商品从化妆品到运动产品,再到知名品牌皮包,涉案总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案件一:假冒品牌防晒霜直播带货。2023年底,李女士在某知名带货主播的直播间购买了一款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防晒霜,后发现该产品为假冒品。经宝山警方调查,发现了一个由李某、林某为首的全链条制假售假团伙。该团伙通过购买正品获取经销许可,再联系制假人员生产假冒产品,并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目前,李某、林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案件二:假冒知名品牌羽毛球包。今年3月,宝山警方接到群众报案,称某网店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假冒的知名品牌羽毛球包。经过三个月的侦查,警方在广东警方的配合下,成功捣毁了以李某为首的制售假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名,查扣假冒产品近1万个,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该团伙在广州远郊设立地下制假窝点,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以正品三分之一的价格销售假冒产品。
案件三:直播间售卖假冒知名品牌皮包。2023年底,某知名皮包品牌向宝山警方报案,称收到大量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宝山警方经过调查,锁定了一个以刘某为首的制假团伙,以及20余个负责生产、包装等环节的制假窝点。4月11日,警方开展收网行动,捣毁生产窝点2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该团伙从品牌授权的代加工厂采购配件包材,通过分散设立的小作坊进行生产,再通过直播带货以正品半价销售。
相关案件判罚的警示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直播带货引发的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夏女士通过某平台直播间购买的白酒,因发货地不符、销量夸大和虚假宣传等问题,将带货主播马某某及销售商A公司诉至法院。
案件中,夏女士通过马某某的直播间链接,购买了A公司销售的6瓶白酒,支付了1197元。然而,夏女士在收到货物后发现,实际发货地与商品详情页标注的发货地不一致,认为A公司构成欺诈。此外,马某某在直播中多次声称“上1000单就完事了”等,夏女士认为这是虚构事实,夸大销量。同时,马某某声称涉案白酒市场价为六七百元一瓶,与实际市场价不符,夏女士认为这属于虚假宣传。
夏女士请求法院判令撤销涉案订单,要求马某某与A公司退还价款、承担商品退回运费,并进行三倍赔偿。北京互联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马某某和A公司的行为构成欺诈,支持了夏女士的诉讼请求。
此案件的审结,凸显了直播带货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问题,也提醒了消费者在享受直播购物便利的同时,需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对直播带货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敦促相关企业和个人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消费者如何维护个人权益
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消费风险。当直播购物过程中遭遇骗局,消费者如何高效维护合法权益?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步骤指南。
第一步:保全证据。一旦发现商品与直播描述不符或付款后未收到商品,消费者应立即固定电子证据。这包括直播间商品展示画面、主播承诺、支付过程截图、交易记录和与客服的聊天记录等。详尽的电子证据是维权成功的关键。
第二步:联系运营方和客服。在发现问题后,消费者应尽快与直播间运营方、主播或客服取得联系,明确陈述问题,并附上已收集的证据。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满意解决,应立即诉诸直播平台的消费者保障体系。
第三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许多直播购物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的售后争议解决机制进行维权。在欺诈风险交易中,消费者可能享有先行赔付的权利。
第四步:寻求消费者协会帮助。如果金额较大或经过协调仍无法解决,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准备提起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核心权益,直播购物中这些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第五步:权威检测和法律诉讼。以购买纯金饰品却收到镀金制品为例,消费者在基础维权操作的同时,可以将商品送交权威质检机构检测,获取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作为维权的有力证据。
面对直播购物中的欺诈行为,消费者需要冷静、高效地收集和保存关键证据,通过直播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多种途径展开投诉和申诉。适时采取法律手段,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自身利益,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直播购物行业的健康发展。
顶象防御云业务安全情报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直播带货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并在购买过程中注意商品的价格、包装、质量等细节,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