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免验”的验证码更重要
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12.2%,较2020年6月增长1.9个百分点。随着老年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网民大军,享受数字业务带来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对老年人无障碍熟练使用提出更高要求。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紧迫且关键的需要。
验证码成老年人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拦路虎
验证码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经常出现的关键要素,是身份核验、防范风险的重要组成,也是用户交互体验的第一关口,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然后由于很多验证码图文字体小、识别复杂、操作不方便、频繁弹出等成为老年人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第一道拦路虎。
日前发布的《验证码“适老化”白皮书》系统分析了验证码给老人带来的三重困扰:
1、图文字体小、操作不方便:多验证码是歪斜的字母汉字、复杂的图形、转瞬即变内容,老年人看不清、记不住,经常而且无法拖到指定位置、无法点中目标区域。
2、设计复杂,识别艰难:为了防止被机器绕过或破解,很多平台和服务采用了非常复杂的验证码。以12306为例,截止2015年底,12306上的图形验证码多达接近600种。再经过排列组合,总共有多达300000种。一次性输入准确的比例仅仅是8%,两次输入准确比例27%,三次以上输入准确的比例才勉强超过60%。
3、频繁弹出,干扰正常操作:企业为了保障信息安全、账户安全,会不断进在各种应用场景下行安全验证。注册登录需要输入验证码,浏览查阅需要输入验证码,审核确认需要输入验证码,甚至,在屏幕上停留几十秒后再活动后也需要输入验证码。每一步操作验证一次,频繁弹出的验证码,固然保障了业务安全,却严重干扰正常操作,给用户带来很坏的体验。
多部门推动业务适老化升级改造
验证码的适老化改造越来越具有紧迫性。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在保证严格认证身份并明确老年人办理意愿的基础上改进验证方式,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推动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购物平台等优化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银行APP,提升手机银行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进行网上购物、订餐、家政、生活缴费等日常消费。
2021年3月,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移动金融客户端 应用软件无障碍服务建设方案》特别提到,对于非文本验证码,应提供可被不同类型感官(视觉、听觉、触 觉等)接受的替代表现形式。
2021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根据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在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等环节,在保证严格认证身份并明确老年人办理意愿的基础上改进验证方式,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
2021年4月,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对APP改造作出字体大小、颜色用途、手势控制、验证码操作等13项具体技术要求,并特别提到,如果移动应用中存在非文本验证码(如拼图类、选图类验证方式)等老年人不易理解的验证方式,则应提供可被不同类型感官(视觉、听觉等)接受的替代表现形式,例如文字或语音形式,以适应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免验”的顶象无感验证,让老年人使用更便利
《验证码“适老化”白皮书》系统介绍“免验”操作的顶象无感验证,良好满足金融业务需求,更省去用户复杂识别、频繁操作的烦恼。
顶象无感验证集设备指纹、行为校验、操作校验、地理位置校验等多项功能与一身,基于设备、时间、访问频率、操作轨迹等信息,智能分析与预先判定操作者是合法用户还是仿冒者,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弹出验证码:对于合法用户,免验证即通过;对于异常用户,根据潜在风险等级进行二次验证或直接拦截。既保障安全,又提升操作体验。顶象无感验证不仅对视觉验证码进行了大幅视觉优化,并提供语音验证码供选择,还支持键盘快捷键实现语音验证码的重新播放、切换等操作。同时,无感验证还提供视觉验证与短信验证的组合呈现,让操作者选择适合的验证方式。
无感验证通过不断提高免验群体,免去正常用户辨别验证码、操作验证码的苦恼,大大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判断,降低验证码遭破解的可能,继续保障业务的安全保护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了用户被打扰的可能性,实现了易用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让鱼与熊掌兼得。因此基于安全、易用及适老化的需求的顶象无感已经不是一个简易工具,而是具备智能交互、实时计算、模型分析、决策判断等能力综合性安全系统。
顶象是国内领先的业务安全公司,旨在帮助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业务安全体系,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截止目前,已为中国银联、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